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31冊?經部25?易類
〖易象鉤解〗四卷。明陳士元撰。士元字心叔,湖北應城人。喜靖二十三年(1544)進士,官至灤州知州。著有《易象江解》、《論語類考》、《孟子雜記》等。此書專門闡述經文取象之義。士元認為《易》以卜筮為用,卜筮以象為宗。先儒解《易》,論義理不論禍福,害怕因言卜筮而使《易》理變行俗淺,故對《彖辭》、《爻辭》大加發明,而對取象之由則略而不論。后世傳注者則更往往把”互體”、”五行”、”納甲”、”飛伏”之類歸人虛玄之列,而宋代大儒朱熹、張□都說不可偏廢。對此士元曾著《易象江解》二卷以闡述之,又作此書為之補充。”鉤”,曲也,轉取也,本無所見、引物而旁通之意。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認為此書大旨深有合于作《易》之本旨,所論雖有穿鑿處。而犁然有當者為多,遠勝于虛談名理、茺蔑古義者。指出此書《履卦》注以京氏之說主象、并引以為明象之證,頗失其真;以京氏《易》當太卜所藏,也殊為無據。有《四庫全書》本、《守山閣叢書》本、道光十三年(1833)刻《歸云別集》本、《湖北先生遺書》本。《四庫全書》據兩淮馬裕家藏本著錄,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謂每卷標目之下皆題《歸去別集》卷數,自五十八至六十-,蓋當時編入全集。又謂《明史藝文志》載士元《易象鉤解》四卷、《易象匯解》二卷,則《匯解》亦發明象學者,以未見其書,故不著錄焉。今據《中國叢書綜錄》著錄,《歸云別集》有明萬歷中刊本,收入士元著作十二種,道光刻本即據此本,《四庫全書》本或據《歸云別集》零本著錄。
嘉靖十三年(1534年),受學業于余胤緒。嘉靖十六年(1537年)成鄉舉,編成《缶鳴集》。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編成《金陵集》。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中進士;二十四年(1545年)任灤州知州。陳士元在灤州任期,為當地建文筆峰,造祭器,修倉廩,并編《灤州志》、《海濱集》。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三月辭去官職,回歸故里。所著之書已刊行者有《易象鉤解》、《五經異文》、《論語類考》、《孟子雜記》、《荒史》等26種,計252卷;未刊行者有《新宋史》、《新元史》百余卷,《史纂》10卷;散佚不傳者約400余卷。另編、注有《古今韻分注撮要》五卷、《韻苑考遺》四卷、《古俗字略》七卷、《俚言解》二卷、《裔語音義》四卷、《五經異文》十一卷、《論語類考》二十卷、《孟子雜記》四卷、《孟子雜記》、《荒史》、《古俗字略》、《夢林元解》、《名疑》、《姓匯》、《姓觿》等著述。明·萬歷二十五年(1597年),陳士元去世,享年82歲,葬在應城西北20里的孫家山。
書籍介紹 三卷,明逯中立著。其書是讀書筆記一類,多采自他人之說,偶以己意論說。但去取較為精審,以義理為主,至“中孚”諸卦,又參用《易緯》卦氣說及值六日七分說。書...
點校信息 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 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30冊?經部24?易類 本書介紹 明代崔銑研究《周易》的著作。共5卷。...
[清]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約存》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48冊?經部42?易類注:此本圖類較多,編為橫版格式時...
〖兒易內儀以〗六卷。《兒易外儀》十五卷。明倪元璐(1593-1644)撰。倪元璐字玉汝,號鴻寶,一號園客,浙江上虞人。天啟二年(1622)進士,授編修。崇禎初累...
《周易經傳集解》南宋林栗撰,三十六卷,《四庫全書》本。林栗以《周易經傳集解》傳世,其易學觀具有漢宋兼采的特色。象數的運用,雖為其易學的重要特色,但義理思想仍為主...
[宋]王宗傳撰《童溪易傳》 [宋]王宗傳撰《童溪易傳》書籍介紹 南宋王宗傳撰。30卷。王宗傳字景孟,寧德(今福建寧德縣)人,一說臨安(今浙江臨安縣)人。其書唯憑...
《周易玩辭集解》介紹 《周易玩辭集解》十卷,清查慎行撰。查慎行,字悔余,浙江海寧人,晚筑初白庵以居,號初白老人。康熙癸未進士,官翰林院編修。此為初白數十年究心《...
〖讀易紀聞〗六卷。明張獻翼撰。張獻翼字幼于,后更名敉。長洲(今江蘇蘇州)人。一說江蘇昆山人。喜靖中國子監生。為人放蕩不羈,言行詭異。而說《易》卻頗平正通達,篤實...
古籍簡介 《子夏易傳》,作者卜子夏。《子夏易傳》一為二卷,一為十一卷。舊本題卜子夏(前507一?)所撰。序:子夏姓卜名商,春秋末晉國溫(今河南溫縣)人,孔子的學...
清)惠棟撰《周易述》介紹〖周易述〗二十三卷。清惠棟(1697—1758)撰。惠氏為清初《易》漢學的代表人物,治經墨守漢儒成說,崇古文經學,以為“凡古必真,凡漢必...